《民国二十年僧案选》记载:“(承恩寺)面积亩数,约十四亩有余,又毗连余地三十三亩。本庙房屋间数,一百二十五间。附属土地亩数,平地山地二顷零七亩。又云,慧志和尚自置民红契地二顷十八亩……庙内神像有毗卢佛、释迦佛、菩萨、韦驮、伽蓝、天王、金刚、十八罗汉、天仙圣母、二郎神、关帝,泥质神像共二十七尊,铜质五十一尊,铜钟二架,大鼓二面,铁磬一口。藏经全部十分之四。”
大雄宝殿前立三石碑:一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敕赐《承恩寺碑》,一为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碑,一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
天王殿内北墙东西两侧各绘有“放飞图”和“放生图”,画中主角都是皇帝、皇后以及6名陪伴的侍女。这些壁画均采用明代沥粉堆金工艺。画高2米宽约3米,绘硕大威猛的龙四条。有黄龙、绿龙、青龙、白龙,其中白龙壁画保存较好,形态完整清晰,盘旋在云天之中。
后墙两铺都是“放生图”,刻划了佛教人众爱护生物的场景。人物全是一男七女,男为高官,女似为其眷属。西侧桥头男子捧一水盆倾倒,水顺势直人河中,水里有放生的鱼虾等。仕女则衣饰华丽,神态安详肃穆。东侧是放生禽鸟。
在东西配殿的外檐梁上,两边各有九幅彩绘。画面以“二龙戏珠”为主要题材,使用了略带夸张的表现手法,一边两幅,都是二龙相对而舞,中为一光焰四射的金珠。龙全身贴金箔,周边重彩。除龙外,动物图像有八幅,分别是:带翅膀驮乌龟的天马、下山的猛虎、蹲踞的狐狸、强壮的牦牛、回首的狼、啸叫的花斑豹、野游的鹿、似麒麟的怪兽。色彩艳丽,并且背景环境切合动物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