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 视频 手绘全览
简介

珠海渔女,位于香炉湾畔,与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媲美,珠海的城市坐标。珠海渔女项戴宝珠,身披渔网,裤脚轻挽,双手高擎一颗晶莹璀璨的珍珠,带着喜悦而又含羞的神情,向世界昭示光明。雕像高8.7米,重10吨,由70方花岗岩石组合而成,是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杰作,已成为珠海的旅游名片。

创作背景

1971年,珠海进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珠海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吴健民建议:珠海市需要一个大型雕塑做城徽。直到同年10月1日,吴健民与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正式商讨事宜。当时的城市雕塑主要是纪念碑雕塑、园林雕塑、建筑装饰雕塑三大类,但潘鹤却提出在香炉湾的石上竖立一个人物雕像。吴健民与潘鹤都认同香炉湾之美,而考虑珠海在建市前是渔业县,决定以“渔女”为雕像主题。

潘鹤发动其他雕塑家开始展开研究、画图和试塑的工作。一个多月后,吴健民已经在美术学院的雕塑室里见到60厘米高的“渔女”草稿,模样更像仙女,建议减少一点仙女色彩,多点表现渔家姑娘平实的一面。吴健民还想到珠海为产珠之地,故即与几位雕塑家探讨“渔女献珠”之概念。一星期后,“渔女”的模型出现,但当时“渔女”双手捧珠放在胸前。其后,吴健民提议雕塑要面向北京,意为向北京献珠。潘鹤与雕塑家们于是再修改,“渔女”托起明珠,造型终于完成。本来潘鹤还构想将珠海渔女安放在一条雕成鱼背的基石上,惜因各种因素最终没有实现。

1981年,珠海市主管部门委托广州园林局工艺工程公司承担工程。但由于工程所费不菲,曾出现些风波。在1982年秋季,珠海渔女雕像终于正式落成,雕像坐东北向西南,珠海渔女石雕像是珠海市市徽,珠海的标志性景观,珠海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见证。

雕塑文化

发行邮票

2005年8月26日,中国邮政首次以珠海渔女为专用邮资图案。“美丽珠海”的发行为庆祝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是国家邮政局首次专门为珠海发行“美丽珠海”专用邮资图,并以珠海渔女雕塑为主图。

邮资图以珠海渔女雕塑为主图,附以蓝天、大海、城市建筑为衬图,反映了珠海的海滨旅游城市风貌。渔女雕塑掌上的明珠冲出了邮票的顶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邮政发行的邮资图中唯一一枚突出邮票方格的异形邮票图案。

年轻的文物

2008年开始启动为期三年多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珠海市首次根据文物新标准将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标志性雕塑珠海渔女纳入普查范围。珠海市政府发文,公布了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了珠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经遴选、踏勘和论证确定。三处改革开放文物尤为引人注目,包括1979年的斗门区莲洲镇西安码头泵站、1982年的珠海渔女石雕像、1984年的九洲城。

原型传说

相传南海龙王的第七女儿小玉龙玩耍,被香炉湾美丽的风光迷住了,不愿返回仙境,决意下到凡间。七公主她扮成渔女,自称玉珠,被当地渔民叫作小珠,在劳动中,小珠结识了一位憨厚老实的渔民青年海鹏,两情缱绻,朝夕相依,定下山盟海誓。不料被海中的苍蛟知道,苍蛟早前就垂涎七公主,然而多次追求不得,便因爱成恨,要报复七公主。苍蛟於是变化成一个矮子到渔村住下,与海鹏结交。设计陷害死了阿珠。

九洲长老引导海鹏上大九洲岛,找“还魂草”救活了小珠。成亲那天,小珠和姑娘们在海边拾到一枚硕大无比的海蚌,挖出一颗举世无双的宝珠,于是,小珠高擎着宝珠,献给德高望重的九洲长老。

另一说法:相传很久以前,妖狐为了增强它的法力,经常兴风作浪,海陆生灵惨遭涂碳。同是生活珠海的阿海和阿珠从小青梅竹马。不过双方家长都在一场飓风中丧命。他们了解到正是野狸岛上的妖狐所为。于是阿珠和阿海联合用手里的珍珠和香炉收服了妖狐。

海獭帮助妖狐重生,阿海和阿珠分别用香炉和明珠对付妖狐。妖狐恼怒之中将阿珠吞下。只听一声轰响,海面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顷刻间燃尽,化作青烟散去。手擎明珠的阿珠,就这样一直面向海湾站着。

社会影响

珠海渔女雕像不仅成为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海边雕像,还是珠海一处著名的免费的旅游景点,更是珠海市的象征暨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志性建筑物,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情侣中路63号。2011年5月珠海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数据来源:珠海地方文保数据库、珠海官网、广东省官网、政府官方提供)

*类型:
*标题:
请选择
  • 简介
  • 创作背景
  • 雕塑文化
  • 社会影响
  • 新增标题
*内容:
语音文件
文件要求:MP3
新手机号,需要先进行读者证/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
完善信息,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
亲~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
绑定成功

获得 20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