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漳州木偶头雕刻,起源于晋朝盛于唐代,至21世纪初已有2000余年,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强调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注重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强调“以形写神”,因此在落刀之前,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所刻画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好恶,思考成熟才下刀,故其刀法有力,形神兼备。
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徐年松、许盛芳的木偶作品被美术工艺部门收藏。1959年,徐年松雕刻的生、旦木偶头,表现扬眉、醉目、微笑、宽额的古代才子和柳眉凤眼、樱桃嘴、高髻发的士女形象,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文化美术界的好评。徐的儿子徐竹初继承家传并有所创新,1979年至1989年,其作品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台湾、香港展出,赢得很高声誉。徐竹初的木偶头代表作品珍藏在城区延安北路花园大厦二楼《竹初木偶艺术馆》。
自明清以来,木偶戏已由城市渐进至乡镇,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艺术。如福建泉州嘉礼戏,有的只有生、旦、北(净)、杂(丑)四个行当角色形象更换演出,被称为“四美班”。有的一台嘉礼戏只有三十六形象,故称“三十六尊嘉礼当百万军兵”。泉州早年著名的木偶头雕刻艺术家,有义全后街的神像铺兼木偶雕刻的佚名工艺师们;涂门街的黄良司、黄才司及后来的黄嘉祥和北门花园街的木偶造型大师江加走。他们的木偶造型,偶头雕刻精炒,面部丰腴,具有唐代人物造像特点;粉彩细致,线条明快,形成了福建南派木偶造型。龙溪地区漳州的布袋木偶戏,于清代就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即在漳州东门开设“成成是”木偶作坊。人称“南江(加走)北徐”的木偶雕刻大师徐年松,是北派的代表,到徐竹初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
漳州布袋木偶最重要是木偶头,漳州艺人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其中,木偶头最重要的是木偶脸。脸要讲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两眼、一嘴、两鼻孔(五形);眉骨、 骨、下颏骨(三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据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经历和气质来构思,加上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抓着了角色的神髓,木头人也自然地活了起来。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
漳州木偶雕刻除刀功外,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都很有讲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两三天,若要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花费的时间就更多。而世袭的秘制涂料尤为重要。一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这样,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
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漳州木偶头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徐竹初。徐竹初出生于木偶之家,他的竹初艺术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中华一绝"、"国家级艺术珍品"。徐竹初说,木偶可以有四大用途:演出工具、玩具、工艺品、艺术收藏。早在20世纪50年代,"竹初木偶雕刻"就名扬海内外了,他的木偶雕刻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他从艺半个多世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能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的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 --- "以形写神"。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划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
通过对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的抢救和保护,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传授至海内外,使木偶雕刻艺术得到传承,并促进对台文化交流。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是中国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分布在厦、漳、泉以及周边地区。
漳州木偶头雕刻艺人徐年松。其造像偏重写实,稍带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如“白须老生”,脸形多用 “国”字型,写真为主,突出眉骨和下巴,眉毛松长,前额和眉梢的皱纹刻划细致,形象生动。“文武生”和“文武旦”为其代表作,其特点是写实,五官俊秀、容貌丰腴、色调柔和,解剖关系处理得当,比例准确。百余种头像,神态各异,各有特色,形成“北派”的艺术风格。
1955年,漳州工艺社成立,徐年松负责培养新一代雕刻艺人。其子徐竹初,曾有三件木偶雕刻作品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作品展览会,评为特等奖。 1961年,省文化厅和轻工厅评定徐竹初为木偶头雕刻艺人。1962年,徐年松进入漳州木偶剧团专职从事木偶设计雕刻,他创作的《闺文旦》、《文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奖。1964年,获《木偶舞台设计》特等奖。1987年10月,在香港举办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展。他还为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培养一批木偶雕刻人才。
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木偶头的造型艺术也因之而获得了一个深厚的发展基础。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在戏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难题:如果固守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随戏曲一起走向沉寂;如果离开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其传统技艺中许多活态的文化就会丢失。漳州木偶头雕刻就面临着这种境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
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而到了当代,老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学木偶雕刻,因为这项技艺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许多老艺人只得改行。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福建省漳州市的徐竹初、徐聪亮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现场表演雕刻及布偶戏
安静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登台亮相,并不是老人的全部世界。
此次的世博展,除了将九件作品特快空运至上海外,现场还有精彩的木偶雕刻和布偶戏表演。这一次,徐竹初和他的儿子徐强都会参与到现场表演的活动中。
“我们会派出3-4名表演着,分别轮流表演雕刻技术和布袋戏。”徐强告诉记者,会带去二三十个樟木(初坯),每个大小约10厘米,现场雕刻出的作品都将是能活动的木偶头,比如鼻子、眼睛、嘴巴都能活动,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木偶多个脑袋的滑稽形象。
为了让木偶演活、动起来,还会在中国馆的福建厅表演布袋戏。布袋木偶又称为布袋戏、掌中戏。所演木偶因为衣服宽大,形似布袋,故称“布袋戏”。
据了解,布袋戏的表演时间为上海世博会开幕式(5月1日-3日)及福建活动周期间(6月28日-7月2日)。
借世博东风,木偶渐“苏醒”
木偶雕刻起源于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传到福建。从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算起,200多年薪火相传,到他的儿子徐强,已为七代。
漳州木偶,其身承载着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密码”,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深厚内涵。2006年6月,国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布袋戏和木偶头雕刻均榜上有名。
漳州木偶雕刻已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和父辈相比,徐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仅在剧团里为演戏而雕刻木偶,固守戏曲舞台,他认为范围狭窄,“要扩大生存的空间,就要闯出别样的出路”。
徐竹初父子还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好地延续这项民间艺术。徐竹初表示,除了演出外,还不断拓展市场,如尝试作为旅游产品、民间工艺品等。虽然还处于市场的试探阶段,不过对于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他们表示再艰苦也会坚持。
“此次参展世博,借助这个国际性盛会的平台,漳州木偶雕刻以及布袋戏,将会让更多国人及国际友人了解到闽南的风土人情。”徐强表示,让年轻人对传统有一个认同感。只有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民间艺术才会大有前途,才能闯出一条路来,让古老的艺术“活”在当代。
路,总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成绩也是一点点积累的。如今,漳州木偶正在不断开阔属于自己的舞台。无论如何,木偶似乎开始渐渐“苏醒”
木偶头雕刻起源于木俑雕刻。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木俑用于随葬品。汉代,已出现可以活动的舞俑。唐代,木偶雕刻日臻成熟,木偶戏表演已盛行。宋代,对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作了改进。木偶由线牵动,由人双手操纵,线条有八条,最多可达二十四条,与现代的木偶戏差不多。
相传在唐末,福建木偶艺术由王审知部队从中原带来,后在闽南地区扎根,主要在泉州和漳州一带发展。后来又流传到台湾、东南亚等地。木偶戏主要分两种:即提线木偶(通常称为“嘉礼戏”)和掌中木偶(闽南称为“布袋戏”),两种木偶的大小也有所不同。掌中木偶在中原早已有之,但在南方发展较迟。传说是说书艺人为增加剧情的表现力,在说书时添加一些简单的道具和人物,说书人出门时,将其放于一个布袋中,便于携带,故称“布袋戏”,后逐渐成为一个剧种。
木偶戏较多的是为祭神鬼而演出,故多表现神佛鬼怪、传说人物等,此后逐渐演变为戏棵宙雄剧性的演出,木偶头的雕刻也随着剧情、人物的垫档慨需要而不断增加。至明清时期,福建的木偶头雕刻已十分精致,除供表演外,也作为案头陈设之用。
泉州木偶头雕刻
明清时期,泉州是福建省木偶头雕刻的重点产区。泉州木偶头雕刻已十分发达。
至清乾隆年间,泉州的提线、掌中木偶戏有三十多台。泉州木偶头创作脸谱,与唐宋人物画相近,青年男女的两颊丰腴,龙眉凤眼,净丑角较夸张,尤其是丑角人物,多“缺嘴”“斜眼”“黑阔”等,人们一看便知是狡猾、愚莽之人。因其较多采用“梨园戏脸谱”表达戏剧角色,故又被称为“南派木偶戏”腊柜促跨。
清中叶,泉州木偶头雕刻久负盛名的是义前后街的“西来意”(店号),所雕木偶头造型优美,刻工细腻,线条准确,额线较高,用料讲究,堪称泉州木偶头雕刻之上品,颇为后世所重。继之,有涂门街的“周冕号”木偶头雕刻店,所刻头像仪态丰满,形象多变,大小适宜,便于表演,但洗练略逊些。“周冕号”雕刻的木偶头,在闽南一带都有很大的名气,可惜无后人继承下来。
近代泉州木偶头雕刻,是由江加走继承和发展的。他融汇“西来意”“周冕号”两家之长,并有许多创新和发展,终于成为现代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的代表。江加走(1871—1954年),泉州市郊花园头村人,从小随父学艺,17岁继承父业。他有家庭传统,又善于钻研,不断从民间雕塑、戏剧和现实生活汲取营养,丰富了木偶头的雕刻技艺。
新中国成立之后,江加走得到安稳的生活和创作环境。为表达对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他将所创作的300多件木偶头贡献给中国国家。1954年他逝世,木偶头雕刻艺术由其儿子、孙子、徒弟、徒孙等继承。
漳州木偶头雕刻
据传,漳州木偶戏是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泉州传入的。
至清代,漳州的木偶头雕刻已很兴旺,涌现出不少雕刻名师,如鸽司辩糠陵奔、扭司、尚司、滨潭、金钟等。
清代嘉庆十二年(1820年),在漳州东门开设“成成是”木偶作坊。
清末,漳州还出现不少木偶头雕刻作坊,有岳口街的何守忠和北桥头船催雅(今大同路)的徐荃木偶头雕刻店、及后来催棕的陈文浦的“福春派”和以林鹏的“福兴派”木偶头艺术为代表。
近代漳州木偶头雕刻,以徐年松老艺人为代表。民国17年(1928年),徐年松的“天然”木偶头雕刻作坊已小有名气。他创作的木偶头,偏重写实,多用“国”字形面谱,代表作主要有“文武生”“文武旦”,五官准确俊秀,容貌丰腴,色调柔和,形成了“北派”艺术风格。其子徐竹初,全继承了他的木偶头雕刻艺术,也成为福建省木偶头雕刻名艺人。他还为福建、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培养了一批木偶头雕刻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召集流散民间的布袋木偶戏艺人,组建职业的木偶剧团。
1951年,龙溪县率先成立“南江木偶剧团”。
1953年,漳浦县成立“艺光木偶剧团”。
1959年,“南江木偶剧团”和“艺光木偶剧团”合并为“龙溪专区木偶剧团”,同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剧团,实行差额拨款,业务上归福建省直接领导,后为漳州市市属剧团,由漳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主管,这就是“漳州市木偶剧团”,也是中国范围内唯一一个进行“北派”布袋木偶戏职业表演的剧团。
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徐年松、许盛芳的木偶作品被美术工艺部门收藏。1959年,徐年松雕刻的生、旦木偶头,表现扬眉应键询、醉目、微笑、宽额的古代才子和柳眉凤眼、樱桃嘴、高髻发的士女形象,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文化美术界的好评。徐的儿子徐竹初继承家传并有所创新,1979年至1989年,其作品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台湾、香港展出,赢得很高声誉。徐竹初的木偶头代表作品珍藏在城区延安北路花园大厦二楼《竹初木偶艺术馆》。
到20世纪中后期,徐竹初这一辈在“成成是”木偶作坊传承下来,已是第六代了。
造型严谨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
注重五形
漳州布袋木偶最重要是木偶头,漳州艺人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其中,木偶头最重要的是木偶脸。脸要讲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两眼、一嘴、两鼻孔(五形);眉骨、颧骨、下颏骨(三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据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经历和气质来构思,加上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抓着了角色的神髓,木头人也自然地活了起来。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
秘制涂料
漳州木偶雕刻除刀功外,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都很有讲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两三天,若要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花费的时间就更多。而世袭的秘制涂料尤为重要。一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这样,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
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下来。
木偶头雕刻是以樟木为材料,经过开坯、定形、细雕、裱纸、磨光刷泥、补泥、上粉、开脸、盖腊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仅用六、七件简单的工具。
(1)开坯:选用上好的樟木仔,用斧子削成桃形状,选定脖子位置。
(2)定形:用圆刀大体雕刻大概比例。
(3)细雕:用平刀修雕出五官等细部表情,直至完成整个木偶头雕刻。
(4)裱纸:用老的手工制棉纸,用骨胶和金门海边的黄土搅成浆状,过滤后刷上木偶头裱上棉纸。
(5)磨光:用鱼皮砂布打磨平整。
(6)刷泥:用金门黄土搅和骨胶成浆状,过滤刷上20多遍。
(7)补泥:用黄土细补修五官各部位,雕修完整。
(8)上粉:用祖传特殊的密方调制颜色来粉漆表面。
(9)开脸:用工笔画的工具,以工笔画的手法来画装饰图案。
(10)盖腊:用四川天然的蜡,把木偶头表面刷亮。
木偶头的制作,前后经过十道工序,对木偶造型精雕细琢。同时,对冠盔、服装、四肢等各个部分的制作,也是很细腻的。四个部分分别制作好,就以服装为中心,头装在领子上,冠盔装在头上,手装在袖口上,腿装在裤管上。这样,一尊木偶才算制成。
木偶头雕刻的发展使闽南泉州、漳州木偶造型艺术随之进步,成为福建乃至中国值得骄傲的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由于泉州、漳州两地艺人的深度改造、努力创新,使得闽南传统木偶雕刻艺术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有品位和具观赏价值的代表品种之一,作为群众娱乐的戏剧偶像玩赏工艺品被中国海内外的人所喜爱。
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在戏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难题:如果固守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随戏曲一起走向沉寂;如果离开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其传统技艺中许多活态的文化就会丢失。漳州木偶头雕刻就面临着这种境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而到了当代,老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学木偶雕刻,因为这项技艺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许多老艺人只得改行。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重要活动
1987年10月,传承人物徐竹初在香港举办了“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展“。
1992年9月,布袋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等佳作500余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首次为民间艺术家举办的雕刻展览——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展上展出。
2009年2月,徐竹初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表演现场制作漳州木偶头雕刻。
2018年10月,漳州木偶头雕刻《戏曲人物》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非遗精品展”展出。
荣誉表彰
1955年,漳州三件木偶雕刻作品在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作品展览会上参加评比,获得特等奖。
1962年,传承人物徐竹初创作的木偶雕刻作品《闺文旦》《文武生》获得全国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