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中部,规划面积57.2平方公里,距萍乡城区10公里、长沙100公里、南昌240公里,319国道、沪昆高速、昌栗高速、长南杭高铁擦境而过,区际交通和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景区由杨岐普通寺景区、孽龙洞景区、凤鸣湖景区、九龙洞景区四个景区以及瑶金山寺、李畋故居等外围景点组成,是一个以禅宗古刹、岩溶景观和自然生态为特色,以宗教文化、休闲度假、岩溶探奇和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景区。2017年3月29日,被列入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5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8年6月,成立杨岐山景区管委会,2011年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
2012年11月,经省民政厅批复,将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原来分属4个乡镇场的16个村(社区)整合成立了杨岐乡,为杨岐山实现“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提供了保障。景区先后投入400余万完成了《杨岐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杨岐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和评价报告》和关下综合服务中心、杨岐普通寺景区详细控制性规划编制;并全面启动了孽龙洞景区详细控制性规划和孽龙洞景区景观提升设计方案编制;对标5A景区要求的杨岐山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在此同时,加大了对景区内违法建筑、滥砍乱伐、肆意建矿设厂行为的打击力度,景区资源得到了有力保护。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杨岐山景区始终围绕发展抓项目、围绕项目促发展,突破了一批重点项目,有员举效地夯实了兰寒希景区发展基础,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杨岐山游客中心、孽龙洞洞内改造、杨岐普通寺旅游公路、景区周边农房房相改造等项目全面完工,孽龙洞景区旅游公路提升改造、清溪生态绿道项目正在建设,以上项目总投资3亿多元;杨岐普通寺修复项目顺利推进,礼请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兼任普通寺主持,香港旭日集团决定捐建杨岐普通寺,投资2000多万元的老庙修复基本完成。孽龙洞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投资建设的孽龙洞水上乐园项目已试营业,开启了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景区的序幕;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综合开发项目纳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总投资12.15亿元,涉及子项目17个。
2014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6年景区接待游客58.9万人次,较五年前增长了3倍。
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杨岐山风景名胜区榜上有名。
杨岐山景区内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自然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禅宗之光。距今1200多年历史的杨岐普通寺是杨岐开宗圣地,禅法中兴道场,杨岐宗系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其“直指人心、见性见佛”的教义与普通生活结合紧密,深受广大信众尊崇,奠定了杨岐宗接替成为临济宗正脉的基础,“杨辩赠旬乘岐灯盏明千古”在佛门中广为传颂,在中国佛教界地位显赫,影响非凡,清代《指月录》收集南宋至清康熙年间,凡有高行、语录、传记、塔铭者710人,而杨岐一家独占470人。
从1199年开始杨岐宗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并发扬光大;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杠雄探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法系。岩溶之奇。杨岐山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有庞大的溶洞群,已开发的孽龙洞形成于1.8亿年前,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长廊”,洞内恒温18°C,怪石、清风、流泉、飞瀑为洞中四绝,科普功能和视觉艺术享受强烈,许真君擒孽龙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孽龙洞洞长3000多米,主要景观多达百余个,被国内风景园林权威专家陈从周先生誉为“地下艺术长廊”“天下第一洞”,洞内有8处世界级的洞穴自然景观(洞天飞瀑,“通天柱—天仙水”、巨幔照江、钟乳云集、千丘梯田、水上龙宫、水上石柱、金鼓奇观)。杨岐之韵。杨岐山山峦俊丽、荡云涌霞、人杰地灵,孕育了杨岐24景,是萍水河、栗水河的主要发源地,诞生了“江西大器”刘凤诰、清代杭州知府喻兆藩、音乐家喻宜萱、地质学家喻德渊、红色特工肖炳实、西安交大老校长彭康等有影响的历史名人,唐禀、刘廓等一大批名人雅士在杨岐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由于对自然的敬畏,诞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类文明“活化石”的傩文化,傩面、傩舞、傩庙被公认为萍乡历史文化的“三宝”。花炮文化、禅宗文化、岩溶文化、傩文化渊远流长。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腿润担墓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北部的上栗县,属武功山余脉。风景区东起库塘西面山顶,沿山脚经庙坡上、小枧至东源,南起东源,沿S313经马棚至G319,西起石背,沿G319经清溪、桃文、关上至保护,北起保护,沿山脊经张口岭、猪牙排、居野塘后延市界至库塘西面山顶。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7°44′34″——27°51′34″和东经113°50′13″-113°55′08″之间,中心点坐标为北纬27°49′57″,东经113°53′9″。风景名胜区面积为6050公顷。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赣交界处,扼江西西大门,可依托上栗县组织对外交通。风景区距离萍乡市25公里,戒朽只长沙100公里,株洲80公里,浏阳市40公里,南昌280公里,背靠江西,面向长株潭城市群,处门户和通道区档几巩位,区际交通和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319国道为风景区西部边界,同时紧邻浙赣铁路、沪昆高铁、沪昆高速、萍洪高速、昌高速公路和320国道,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为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株潭”进入景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杨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的交接地带萍乐坳陷带西端北侧,锦江复向斜核部,在距今6-7亿年前,本区为海相时期,并伴海底火山喷发,由于晋宁运动褶皱隆起,形成了横亘东西之古九岭山脉。在3.86亿年前中泥盆世开始接受来自西南方向海侵,并逐渐往东方向扩展,形成“指状”海湾,接受滨岸相碎屑沉积,在3.72亿年,即晚泥盆世时海水继续东侵,形成滨海至浅海环境,陆源物质减少,发育以海相为主的砂泥沉积,距今3.0亿年上石炭世,本区为一开阔正常浅海环境,发育较纯碳酸盐建造,这时气候湿润,生物繁盛。在2.57亿年,从晚二叠世开始,在本区为第2次海侵时期,以发育浅海碳酸盐沉积与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岩沉积,由于东吴运动之后,地壳频繁振荡导致海侵时进时退,形成了龙谭期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长兴期海侵是本区古生代海侵极盛时期,形成了本区义龙洞一带的碳酸盐岩沉积,至早三叠世海域与长兴期基本一致,但海水略为变浅,到中三叠世因海水大部撤出,仅在低洼处形成杨家群滨泻湖相沉积,结束了本区大面积海侵。在2.05亿年左右,燕山期的强烈活动,在晚三叠世早期,海水间歇式由西向东到本区,形成了一片湖沼地,由于气候温和植被茂盛,于海湾及湖沼地中形成了杨岐山一带安源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说明全区进入陆相沉积新阶段,此时燕山运动继续使地壳上升,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使本区上升为剥蚀区,形成了上栗金山志木山花岗闪长岩体。由于受华夏系构造影响,地层褶皱形成了杨岐山山脉。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地貌中部高,南北低,山脉多为北东走向,中部以杨岐山海拔高程947.6米,属低山;南北部海拔高程在250-400米左右,属高丘陵,杨岐山脉东起宜春水江,西至湘东大屏山,延绵40余公里。
杨岐山位于长平、福田、东源以北,鸡冠岭以南,西南与大屏山相呼应,东北向宜春水江乡延伸。由二叠、三叠系砂岩、灰岩组成。主峰张口岭海拔947.6米,它与东北部的千拉岭(海拔944.4米)和西南的大岭(海拔817.4米)构成上栗县境内最高的一列山岭,为杨岐山的主干。其南面的小猪牙塘-后古塘-前古塘一线以南的三座海拔800余米的山峰,成为与主干平行的山岭,向西南延伸,逐渐进入低山高丘交错地带。杨岐山为栗水与萍乡的分水岭。杨岐山脉海拔500米~947米,相对高度300米~500米,山脊多呈鱼背状或锯齿状,山坡多为不对称直线或凸状坡,坡度30度~40度,山谷多呈“V”型谷。
1、杨岐五主峰—寿桃峰【正开发中】:别名弥勒峰。该景点即杨岐普通寺庙坐落之山。站在对面观音岩远眺该峰,似寿桃,又似弥勒。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春可观花、夏可避暑、秋可登山、冬可观雪景。登寿桃峰,观看日出,更是盛景。
2、杨岐寺,又名杨岐普通寺,坐落在杨岐山寿桃峰下,距县城约10公里。普通寺原名"广利禅寺",建于盛唐时期,历时1300多年。寺内现有如来佛、观音、关帝等大型塑像,还有护法韦陀、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木雕,杨岐山神像,小门、院落、大雄宝殿、观音堂、住宅一应俱全。杨岐寺肃穆庄严,金碧辉煌,富有我国南方古刹的独有风格。真可谓是殿宇峥嵘,云烟缭绕,古塔巍巍,古柏参天。杨岐寺作为佛教杨岐宗的发祥地,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日本影响更大。著名的一休和尚以及奈良的大德寺都是崇奉杨岐派佛理。据1987年7月,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日本禅宗研究所副所长铃木招雄介绍,杨岐宗在日本影响很大,其信徒发展到100多万人。2010年被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开发风景区.杨岐寺现任住持为国内高僧释慧通老和尚弟子释道源法师,同时兼任江西省萍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3、新坝水库。又名凤鸣湖,该水库是一九五八年建的,是上栗县第三大水库,位于杨岐山脚下的中段村,水库库容387万立方米,就象一座人工湖,湖的中央有三座四季青绿小岛,湖水碧波荡漾,在湖边可垂钓,在湖中可划船、游泳、湖左边的庙泉山有奇山异石,并有游客赏的溶洞,洞中的石钟乳千姿百态,真可谓湖光山色,九曲回肠,奇山怪石,风景秀丽。
4、案山关,"杨岐(岐)三关"之一,另有"寒婆关"、"同庆关"。案山关两峰交耸,左右并峙,中平如案,前人曾写过一首《案山关诗》:"楚界连吴界,前山复后山。升平风日好,云影漾空关"。革命战争年代,有十八位烈士被敌人杀害在案山关脚下,案山关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上栗通往萍乡必经之地,现319国道在案山关睛穿山而过。案山关自古就有过山亭和碑立于山间。
5、"山顶泉"(别称小天池,即杨岐山水库)。杨岐山到处有好水,甚至山顶也有好水,常年四季涓流不绝,"山顶泉" 这池泉水,地处高山,碧如猫眼,冬天也不涸竭,常年四季歌淌流不息,站在"山顶泉"井边,俯视碧澄的泉水,眺望远处的景色,心情格外舒畅。站在山顶泉的山上可望到前古塘,它能容六十万方水,可以划船,塘边了有两座小山,叫乌龟下水。塘里水碧如镜,青山绿竹倒映水底。
6、"金瓶晒果"、"猴子扒石"。相传老和尚率一猴子,路过山地,猴子看到"金瓶晒果" ,就从横路上跑去,贪看"金瓶晒果"变成了"猴子扒石"。
7、寒婆岩,相传"天下大慈化"庵子有一尼姑来杨岐,死在于此石崖下,来到此地顿觉特别阴凉,原有寒婆庙。寒婆崖是杨岐三关之一,地势险要,一夫把关,万人莫入,相传黄巢就没有通过此关。
8、"观音崖",此崖地处杨岐寺旁边,危崖壁立,高广数十丈,难于攀登,相传崖鹰在此发派,年年在此孵子。相传老虎也在此发派。老虎要生子,就入老虎洞。观音崖下,现有观音堂遗址。杨岐(岐)石窟:此石窟在观音崖壁上,各种形态,惟妙惟肖。
9、观音洞,观音洞位于关上村狮子窝,与孽龙洞相连,是一个形成于一点八亿年前的天然溶洞。相传古代潘阳湖有条孽龙企图把江西变成泽国,到处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因犯天条而藏孽龙洞里,被天将追赶在山脉间钻山逃避,从观音洞钻出。观音菩萨在孽龙出口处化村姑变化铁链为面条让孽龙吃下后锁住其心交许真君制服。故命名为观音洞。观音洞洞内石笋、石花、石幔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声色俱备,洞内常年溪水相伴,景色奇特。
10、子午泉,每当子午时刻,泉水涌出特别大,子午时过后泉水又退去了。相传子午泉是与海相通。
11、张口狮子岭:张口狮子望长沙。杨岐山气势磅礴,张口狮子岭、万仞峰、龙峰,三峰如笔架横亘,张口狮子雄踞中央。站在天宝坡仰望张口狮子岭,山顶真如一头张口狮子,狮子的头部、眼睛、鼻子、嘴巴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相传登上张口狮子岭,能够望到长沙城。曾有人作诗曰:"长沙牵出一根藤,走到杨岐结个瓜,瓜叫张口狮子岭,站在瓜上看长沙"。
12、万杉窝:地处于杨岐寺山后,相传建"慈化寺"的杉树都是从万杉窝的一个井中运去的,慈化那里有个"出木井",万杉窝是个只有几户人家居住的小村落,但这里人杰地灵,著名的旧社会才子肖坦(文廷式的好朋友)就是万杉窝人。
13、猪嘴巴,此处是与杨岐寺山相对,是一座石山,这里的山脚就象一只猪嘴巴伸向杨岐寺。
14、阴水洞,该洞在观音崖脚下,杨岐村是盆地没有出水口,整个杨岐盆地的水就是从阴水洞走了。
15、千丘田和千丘出水井。在杨岐山东麓的东峰山坡口,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梯田,有的如腰带那样狭长,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这就是千丘田。距杨岐寺二公里,据说曾有人到千丘田数过,从左边数到右边,只有999丘,从右边数到左边,还是999丘。这时已是傍晚收工时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夫捡起放在地上的斗笠、蓑衣,数田的人才发现,斗笠、蓑衣底下竟然还有一丘田,不多不少,合起来整整一千丘。相传千丘岭的二千多丘小梯田都是孽龙造的,造了田后,没有出水之处,许真君追孽龙经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况,又造了一口出水井,出水井经常出红水,也叫红水井。
16、铁笼关虎,此处位于前古塘上面的曹家屋后面,这里地形险要,环境优美,六十年代,萍乡铁路部门曾在这里办了一个知青点。
17、何仙庙,该庙位于张口狮子岭的半山腰,传说一姓何的裁缝在此处的山洞中圆寂,后来人们在山洞口建了一个何大仙庙,庙门的对联就是万杉窝的才子肖坦写的其对联是:"朝朝朝朝朝朝应,处处处处处处灵"。这里地形十分险要,庙的后檐就是石洞,洞中有清泉涌出,庙前有一条通往杨岐林场的公路。
18、方竹林,杨岐特有。只有在杨岐普通寺、杨岐万安寺、杨岐班竹山慧历寺三个地方附近才生长,经多方试验移至其它任何地方都不能成活,它是一种观赏竹。粗看似圆形,用手触摸是方形。此外,还有观音竹、墨竹也颇有名气。传说杨岐原本没有方竹,杨岐山住着相依为命的娘儿俩,儿子至孝,这年九月,母亲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对儿子说,她想尝尝鲜笋的味道。儿子听了以后非常为难,只好摇着竹子大哭,你想想看,九月是秋季,到哪里去弄鲜笋?也许是他这一片孝心感动了天地,瞬间,他身边的竹筷子纷纷落在地上,化成一根根竹笋,从此杨岐有了形状象筷子一样的方竹。 另一传说是佛祖当年来参观杨岐道场用过的筷子长成的竹子。
19、陈家田观音堂:位于杨岐境内的东古岭的半腰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观音堂前有一棵二百多年的观音柏,有一口二亩水面的泉塘,右侧有三块几丈高的巨石,叫顶天石,这里环境幽雅,山水相依,森林茂盛,景色迷人,战争年代有萍乡地下党著名人物肖炳实曾以此为据点进行长达二年的革命活动,肖炳实系杨岐金鸡村人,曾留学苏联,三十年代担任过共产国际驻苏维埃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教育总工会主席,商务印书馆馆长,中国二十四史的编辑等职。
20、杨岐千洞。杨岐山属于卡斯特地貌,地下遍布溶洞,大大小小数不清,有卡斯特王国之称,其中要数孽龙洞、九龙洞最有名。白猿洞、罗汉洞、万人洞:万人洞能容两千人,有石椅;还有云霄洞,洞内有石田、石慕帐,敲之像铜锣响。
21、唐塔、唐碑、唐柏
唐塔有两座,一座是乘广禅师塔,位于普通寺的右侧,高2.35米,呈八角形,由花岗岩石垒成,塔身浮雕古朴雄浑,具有古代建筑风格。甄叔禅师塔在杨岐寺左侧,高1.78米,宽0.88米,形似方亭,又称油盐塔,西塔已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碑。杨岐寺正六墙壁上用下玻璃框着两块唐碑,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为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的碑文,由刘禹锡篆刻,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另一块是《甄叔禅师塔铭》,公元832年唐大和元年建,沙门至闲撰文,僧元幽书写。此碑高2.8米,宽0.9米数字527个。前者为刘禹锡的得意之作,后者书法如行云流水,均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道光17年(1837年)住持将二块塔铭分别镶嵌在前殿正门左右墙上。
唐柏 杨岐寺后有一株唐柏,名"倒裁柏",传说为甄叔手植,故又称"甄叔柏",此树高31米,围7米,直径2.33米,传说此柏是和尚施法栽活的,因此叫"倒栽柏"这树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 000年6月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对唐柏进行了研究考证。
22、文廷式墓,该墓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00平方米。文廷式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他曾为珍、瑾二妃的老师。创立"强学会",并对"百日维新"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座墓葬座落在古寺唐柏的后面,墓碑朝南,地形是"丹凤朝阳"。在墓葬的后座有文廷式墓碑、墓表、还有一对石柱,凡游览杨岐山的人都要游览文廷式墓,阅读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文廷式《墓表》(石刻),墓表系其生前挚友沈增所撰。碑文、对联清晰可辨,联曰"青简尚新,宿草将列;鸱鹑东徒,松柏成行"。
23、杨岐万安寺,原名南源广利禅寺,毁于民国运动中,现存遗址于杨岐乡关上村泰岭近十里脚下,背座杨岐山境内的钟形岭下,据《昭萍志略》记载“南源寺在县北萍实里,即万安院,宋高远南源寺诗:”行县忘崎岖,得景如期集,溪声风雨声,山涧云烟湿,基址真隐藏,安抱自朝揖,抠衣造方丈,步履登显岌,供目有霜林,青红皆可拾“。相传,佛祖经过杨岐山时赐钟为山,曰"振悟大千,佑万民平安",故名"万安寺"。寺院围山而建,主要供奉着迦牟尼佛、观音及文殊等佛菩萨,曾香火兴旺。萍乡县志有相关记载。
24、曹洞宗古墓。古墓,为第七代宗师福闽禅师坟茔,位于杨岐山金鸡村。墓由青石砌成,上刻有花鸟等图案,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碑身保存完好。古墓修于乾隆三年。
此外还有新开发的景点待并入二十四景之中:
25、白马庙。东海龙王太子所幻化,帮助唐僧取经,也帮助许逊擒拿孽龙有功。当地百姓感其功德所建。
26、万寿宫,也叫许真祠。当地百姓为感谢许逊法师擒拿孽龙,感其功德所建。
27、中国红鱼文化村。因国家农业部将边塘红鲫鱼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而得名。坐落在福田河畔、青山绿水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生态优势。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涉及战山、边塘、长塘、跃星、清溪五个村,2000多户,1万多人口,其核心区在战山、边塘村,面积5000亩。
28、毛家湾文化村。毛家湾文化村是由萍乡市毛家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3月份投资3000多万元立项兴建的休闲农业产业经营项目,于2011年8月份正式竣工开业。毛家湾文化村已荣获省级“一村一品”示范企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同时国家AAA级旅游景点。